“在图书准备出版的时候,我们几乎被所有的印厂拒绝了。”在2025年6月18日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现场,《阅见中轴》的作者董亚楠谈起这本书的诞生过程时,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这本以黑色为主色调、采用古老翻折书形式呈现的立体手工“魔法书”,承载着北京中轴线700年的营建智慧,却在出版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几乎没有印厂愿意接单。然而,正是这份“拒绝”,让《阅见中轴》的故事更加动人。
在图博会开幕当天,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书《阅见中轴》以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本被誉为“纸上中轴魔法书”的作品,不仅承载着北京中轴线千年文脉的匠心,更因其大胆的黑色主调和创新的装帧工艺,成为展会上的焦点。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永刚在致辞中说到,这本《阅见中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纸上的博物馆,它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通过视听化数字资源的融合,让中轴文化看得到、听得见、记得住,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更是对中华文明独特时空观的深度挖掘,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红强向现场观众展示了整本书的设计。他提到,这本“古老的书”由一位年轻的作者完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次大胆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解读和展现形式。这本书以精巧的盒装浓缩了丰富内容,生动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建筑规律及哲学内涵,其“中”字形设计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精髓。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匠心之作,此书既是献给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礼物,也是国际书展上向世界传递北京文化、中国美学的独特载体,彰显了“人美”品牌的艺术追求。
这本《阅见中轴》以13世纪古老的翻折书形式呈现,从“中”字破题,带领读者探寻北京中轴线700年的营建智慧。书中通过翻折设计和严谨的史料考据,将中轴线的历史、建筑规律及背后的哲学观娓娓道来。令人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董亚楠和责任编辑张琳与观众一起畅聊起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阅见中轴》的创作灵感源于首都博物馆的“辉煌中轴”数字展览。董亚楠提到,书中融入了数字动画和视频资源,但团队仍选择以纸质书的形式呈现,因为“结构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全书选用了黑色的装帧,是希望借此“玄”色,表达中国文化里宇宙的颜色,以及古人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深邃。张琳补充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希望能够用匠心和创新去挑战印刷极限,让纸质书焕发新的生命力。”
而恰恰是这份匠心的坚持却让书籍的创作和出版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们几乎被所有的印厂拒绝。在传统印刷中,大面积黑色容易晕染、难以精准呈现细节,而《阅见中轴》不仅要求黑底色,还采用了复杂的折页工艺,每一页都需要手工装帧,需要极高的精度,并以此还原中轴线的时空纵深。董亚楠笑着将其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和印厂的反复沟通和修改,最终《阅见中轴》以近乎完美的姿态问世——黑色封面如夜空般深邃,北斗七星从镂空的“中”字中透出,仿佛时空在此交错。
在分享会的最后,本场活动主持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总结到,《阅见中轴》这本书从“中”字启程,也从“中”字收束,这是中华文明对天地人和的永恒追求。这本书作为“北京礼物”走向世界,让北京的中轴线不再是古老的中国建筑群,更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坐标。它承载着历史,以科技激活传统,交出了一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当代答卷。
在图博会绘本展十周年现场,《阅见中轴》“纸上中轴,立体游!”科普翻折书活动也同样吸引了大批读者参与。当大小读者们一起翻阅这本“黑色魔法书”、绘制“中”字图案时,或许更能感受到董亚楠所说的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纸张与数字、传统与创新、中国与世界,在这条“中轴线”上相遇了。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